找到相关内容118篇,用时6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关於佛教生态观的思考挑战

    层次,那麽一块受伤的土地,不正反应出人的精神之堕落?原本不是单向的关系,而是互相渗透、互相融合、互为依待的整体关联。生态学的原则「一切息息相关」,换个角度来看,「你永远不能只做一件事」,必和...科学的图像已成为深层生态学被批判的焦点(注9),那麽,心境并建的生态观便不应避免「」的构成特徵人类社会的批判反省,对於政治、经济社会反应出的意识型态实际的权力运作,得从的双向分析,指出其...

    林朝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5346813.html
  •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:世界佛教论坛主旨思想辨析

    中明确指出:“若菩萨欲得净土,当净其;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”这就告诉我们,心净国土净是“内心外境”的统一。只有净除内心的烦恼,才能达到“解脱”;只有治理外部的环境污染,才能达到“解脱”。...这三句话的理解。  一、心净国土净  这里揭示的,是土、净染两对矛盾的相互关系。土,其实就是指依报正报这两种果报。所谓“正报”,指有情的身心,为依过去业因而感得的果报正体。简而言之,就是...

    湛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85439196.html
  • 大手印法心性论

    具三身”的见地可谓一致,都是以绝对的真心现起论,将众生佛、从其惟一本体上统一于一体。  大手印无上瑜伽父、母二续法一样,也分根、道、界三者或见、修、行、果四者。贡噶《恒河大手印讲义》解释说:...三义,空性同时而起(本元俱生)者为之体性,所对同时而起(境界俱生)者为之相,分别同时而起(分别俱生)者为之用。体相用三者不可分割,乃一心的三个方面,三方面合起来才是心性之全体。《解脱道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45841855.html
  • 中观破尘唯识破尘之同异

    空华,而空华实不可得者,即明境无则心无从生起。故《中论》云:“诸法因缘生,缘谢法还灭,此有故彼有,此无故彼无。”说明是相待而有,若一有则二有,若二无则一无。因此,破尘即是破心境二法。若心境俱灭者...,由于外境而使心识生起分别而有取舍之妄心,故论曰:“本无生因有”。说明五尘能使心识生起烦恼。若众生能认识外境虚妄不实,则不会有贪嗔痴等妄心,而转此妄心为智,即是转识成智。因此,唯识家主张境虽无而“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1746716.html
  • 论五重唯识观

    而存留纯粹的内识。是相对待的两方面。“总而言之,五法事理中,心心所法为心缘虑性故,余三为,非缘虑故。若细论者,相分为,後三分为起必托此内境生。”既然起必托内而生,为什么只言“唯识”...对立面,还有什么有和空呢!由此可知,诸法体性是远离空有二执的。因此,唯识学虽然主张唯识,但也非执着识而言唯识,乃为破执而安立假名,即:执为心外实有,即是遍计所执;知为自所变相分,即是依他而起。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3647057.html
  • 人间佛教对传统的质的提升

    处理好世出世入、关系的态度。   其五、六两点,是人间佛教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内在精神转换。   第七点指人间佛教的物质载体经济资源已有了重心转移,也是人间佛教区别于传统的外观表现,而并非否定...;。(《经济社会》,商务印书馆,1998年,66页,67页,251页)“传统主义”:“对作为不可更动的行为规范的日常习惯的精神适应信仰。”(《儒教...

    邓子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0650571.html
  • 四部宗义要略(一)

    则了悟外境之心识、能知外境差别之所,遂同时生起,亦同时对外了别。  是故,除能明证外境之心识及所外,别无所谓本觉。  【释】此谓心所法心识同时起五种功能,如是解释所法的机理。此即攀缘同一外境;攀缘时起同样的行相;攀缘时无先后分别;藉相同的根(器官)来攀缘;对外的实体同一认识。这种说法唯识宗不同。  以五平等故,所便非刹那生灭不可,否则即成相违。亦即于攀缘时心及所生起(活动),...

    敦珠法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0862108.html
  • 色空观

    本不相到,当处解脱。一切诸法,当处寂灭。   佛教的色空观为禅者造就了安详的心态。马祖道一说:“凡所见色,皆自见心。不自,因色故有。……于所生,是...学说提出的我空、法空、空空。其实在“空空”的同时,就是“妙有”,即体现不变的真如。   佛教色空观现象心理学的不同点在于:色空观是以的凝定对抗现象的...

    蔡惠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0763905.html
  • 湛如法师:世界佛教论坛主旨思想辨析

    净除内心的烦恼,才能达到“解脱”;只有治理外部的环境污染,才能达到“解脱”。是相辅相成的,心灵的纯净环境的清净优美是息息相关的。&...rdquo;这三句话,凸现了佛教自身的“修、齐、治、平”理念。我们可以结合佛教的教义,加深对这三句话的理解。    一、心净国土净    这里揭示的,是土、净染两对矛盾的...

    湛如法师

   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3373199.html
  • 佛教缘意识的概念范围界定

    缘起”:法界通常指真如、实相等,即真如法性之本体为一法界。又为一切法缘一切法成一大缘起,以一法成一切法,一切法生一法,一多、等圆融无碍。由此,“缘起”的具体内容也相应更加丰富。  另外,丁福宝...认为只有一切事物的本性体空,才能生起一切事物。《中论》称之为八不缘起。瑜伽行派用“三界唯心”、“唯识无”说明世界的本源,称为阿赖耶缘起。《胜鬘》、《起信论》等经论都以真如、如来藏、佛性作为世界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014374414.html